□吉怀儒
经典山阳
图① 烈士孙永宇。
图② 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5支队办公旧址。(图片由作者提供)
在我们焦作地区的抗战历史上,武陟县孙庄窑头村(今武陟县龙源街道孙庄窑头村)孙氏一家人,毁家纾难资助抗日的事迹令人称颂。为抗战,他们舍家为国,人人争先。从12岁的小妹妹,到60多岁的老奶奶,都在为抗战作贡献。他们家一门双烈士,还有两人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。让我们走近孙家,感恩英烈——
抗战烽烟起
1938年2月,日寇侵占武陟县。同年3月,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5支队在武陟县孙庄窑头村孙永宇、孙永宙家挂牌成立。
孙永宇、孙永宙的父亲孙甲荣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,其家庭殷实富足,曾是武陟县四大名门之一。孙甲荣是清末举人,参加了“公车上书”,拥护康梁变法,力主维新运动,反对袁世凯称帝,拥护孙中山的“三民主义”。他曾奋笔疾书:“大好河山谁管领,令人一忆一锥心。英雄皆有满腔血,洒作江湖百万兵。”他痛恨官场的腐败无能,婉拒袁世凯、徐世昌邀其进京为官,在家乡开办义学,创建义仓,泽被乡里,桃李芬芳。他的爱国思想影响了全家人,跟随他就读京师的儿女们,在民族危亡之际,纷纷放弃学业,返回故里。
孙家长子孙永慈是窑头村的第一位共产党员,他和武陟县早期共产党员王大中、张德甫是同窗好友,后到延安抗大学习。
次子孙永华,早在北京上学期间,为抗议日寇侵华,与同学们上街游行,散发传单,作演讲,在天安门前奔走呼号。在家乡,他开办培实学院,传播马列主义,介绍鲁迅、郭沫若的进步作品,在校内秘密建立学习马列主义小组,为革命培育人才。抗战爆发后,他同兄长孙永慈一起,到国民党郑州第一战区长官部受训,被派赴新安、陕州、洛阳等地做民运工作,后转入抗大总校晋东南一分校学习。
老三孙永宇、老四孙永宙,在大哥二哥的影响下,奔赴八路军华北抗日军政干校(华干)学习。
全家齐出征
1938年3月,孙庄窑头村孙家迎来了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司令员刘子超一行。他们肩负开辟豫北根据地、筹建抗日队伍的神圣使命。先他们回来的是孙永慈、孙永华、孙永宇、孙永宙四兄弟。
当时,一没人,二没钱,三没枪支弹药,怎样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支抗日武装呢?孙家四兄弟和牛凤英、冯棉茹两位母亲商量后,当即作出决定:倾家为国,毁家纾难,抵御外侮,满门出征。
他们卖掉县城的54间房和自家的70多亩地,用作购置枪械支援部队。捐出布匹做军装,捐出粮食做军粮,还把家里的12匹精壮骡马,送给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。
孙永宇在家门口挂起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5支队的牌子。刘子超任命孙永宇为第5支队支队长、梁毓忠任副支队长、成州任政委。孙家人积极报名,连12岁的妹妹孙永德和嫂子李士贞、李兰芬、黄玉娥(永宙未婚妻)都踊跃参加。本村的青壮年孙永增、孙永茂、孙言关、孙言禄、孙言顺等,布庄的李士钧、李嘉禾、李嘉栋、李嘉梁,仲许的王青松、王玉松等40多人,报名参加抗日队伍。此举,波及沁河两岸,河西大虹桥村绿枪会邵天福带领30多人加入第5支队,加上范离带领第3支队40多人的并入、第4支队2大队一个分队和部分“华干”学员的参加,第5支队发展到400多人。辖3个大队,梁毓忠(兼)、王树忠、邵天福分别任第1、第2、第3大队长;组建了30多人的少年抗日先锋队,孙永宙任队长,教导员聂元梓(滑县人)。
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驻在孙家,还在家里成立了被服厂。牛凤英、冯棉茹两位母亲,不顾年高体弱,忙前忙后,帮助指战员烧水做饭,缝补军衣,裁衣帮厨,腌菜储粮。冯棉茹看到刘子超指挥打仗没有表用,就把女儿永德的一块怀表送给他。
永德是少年先锋队的宣传员,演出活报剧《活捉汉奸孙介眉》《放下你的鞭子》《二小放牛郎》等。她跟三哥学枪法,跟四哥学投弹,男兵能干的事她也不示弱。刘子超夸她是“小小军中花木兰!”
英勇战敌寇
在日寇进犯、民不聊生的年代,孙家五兄妹认定: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、为人民谋太平的队伍。他们甘愿放弃北京的学业,卖掉赖以生存的祖业,跟着共产党闹革命。
“没有枪,没有炮,敌人给我们造”。永宇带领部队扒铁路,卸钢轨,拉回木栾店育英小学(临时兵工厂),从巩县请来兵工厂的师傅,造枪、造炮、造子弹,为部队赶制武器。
此时,武陟县的汉奸头目王高峰、孙介眉从修武弄来5个日本兵,逼着老百姓在家门口挂膏药旗,暗中成立了保安团。
根据上级指示,八路军386旅补充团下山锄奸,在第5支队的配合下,抓捕了王高峰、孙介眉,没收其家产,缴了保安团的枪,把粮食分给老百姓,枪械武装了游击队。
其间,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4支队队长王致中叛变投敌,刘子超命令孙永宇带第5支队利用开会之际,缴了他的枪,纯洁了部队。
随后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,对敌展开了破袭战、阻击战,反敌特、除汉奸,袭击日伪军驻地,捣毁日军坦克。一次次胜利的消息鼓舞了怀川人民抗日的决心,坚定了怀川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!
为持久抗战,第5支队奉命编入八路军赵谭支队,永宇任司令部管理股股长。为培养永宇,军区调他到“中干队”学习。永宙也因作战勇敢,提升为指导员。1940年日军大扫荡,永宙为掩护战友转移,在濮阳县徐镇八公桥中弹牺牲,英年17岁。1941年,在部队挺进鲁西南途中,永宇所部行至东明县坝头附近时,与伪军孙良成部遭遇。为掩护部队安全转移,他将文件、坐骑交给警卫员曲鸣岗(解放后任解放军某部师长),命其和部队转移,自己带两个战士掩护战友们突围,与敌人展开肉搏战,身负重伤,以身殉国,英年21岁。
2009年9月,孙永宇、孙永宙当选“3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焦作英雄模范人物”;2016年7月,被“时代丰碑”焦作英模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表彰为“时代丰碑”焦作英模人物。
青史留威名
第5支队转移太行山后,家里只有两位老母亲、永华的妻子和一个不满2岁的孩子。在白色恐怖下,他们东躲西藏,餐风露宿,惊恐度日。
孙永慈受党组织派遣,打入河南省政府,以省财政厅督导作掩护,为地下党传递情报。一天,《开封日报》刊载消息:日军的一列运粮车被八路军截获,一化名“南起解”的共产党嫌疑人被捕。这个“南起解”正是孙永慈。他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后,跟随部队渡江南下。
孙永华从抗大学习期满,被派往晋冀鲁豫边区,参加民主建政,1944年到太行八分区工作。某夜,他们在修武县孟泉村遭到日伪军袭击,因敌众我寡,撤退不及被俘。途经金陵坡一水井时,永华决心以身殉国,毅然跳入井内,日伪军随向井中开枪。因井枯无水,幸免于难。自此,他脑部受伤,组织让他到后方治病。他坚持用手中的笔创作诗歌,讴歌抗日军民取得的节节胜利,鼓舞群众斗志。
小妹孙永德(吴敏,解放后任中央情报总署保健医生),1940年10月,在“抗大一分校”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毕业后,她任太行五分区武南县妇救会的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,1942年春调林北县(今林州市)做妇女工作,同年秋到敌占区开封从事地下活动。她化名李瑞兰,以静宜女中学生作掩护,秘密发展党团组织,掩护情报站的同志,为党组织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。她还负责安排来往同志的食宿,提供工作上的方便。1945年日寇投降后,她才奉命撤回根据地。1947年,她到华北医科大学学习,在战场救护中荣立二等功。1949年,她作为部队优秀青年代表,在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。
烈士的母亲冯棉茹见识广、明事理,年轻时跟着丈夫走南闯北,中年时支持儿女们倾尽家产闹革命。家被日本鬼子烧毁后,她带着牛夫人、儿媳与不满2岁的孙子,10年逃荒无怨无悔。她曾经3次穿越封锁线,给游击队送粮食、送被服、送军火。解放后,她是生产队的“五好”社员、劳动模范。1955年,她被选为优秀军烈属代表,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接见!
![]() |
![]() |
|
![]() |
焦作网免责声明: | |||||||
|
图① 烈士孙永宇。
图② 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5支队办公旧址。(图片由作者提供)
在我们焦作地区的抗战历史上,武陟县孙庄窑头村(今武陟县龙源街道孙庄窑头村)孙氏一家人,毁家纾难资助抗日的事迹令人称颂。为抗战,他们舍家为国,人人争先。从12岁的小妹妹,到60多岁的老奶奶,都在为抗战作贡献。他们家一门双烈士,还有两人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。让我们走近孙家,感恩英烈——
抗战烽烟起
1938年2月,日寇侵占武陟县。同年3月,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5支队在武陟县孙庄窑头村孙永宇、孙永宙家挂牌成立。
孙永宇、孙永宙的父亲孙甲荣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,其家庭殷实富足,曾是武陟县四大名门之一。孙甲荣是清末举人,参加了“公车上书”,拥护康梁变法,力主维新运动,反对袁世凯称帝,拥护孙中山的“三民主义”。他曾奋笔疾书:“大好河山谁管领,令人一忆一锥心。英雄皆有满腔血,洒作江湖百万兵。”他痛恨官场的腐败无能,婉拒袁世凯、徐世昌邀其进京为官,在家乡开办义学,创建义仓,泽被乡里,桃李芬芳。他的爱国思想影响了全家人,跟随他就读京师的儿女们,在民族危亡之际,纷纷放弃学业,返回故里。
孙家长子孙永慈是窑头村的第一位共产党员,他和武陟县早期共产党员王大中、张德甫是同窗好友,后到延安抗大学习。
次子孙永华,早在北京上学期间,为抗议日寇侵华,与同学们上街游行,散发传单,作演讲,在天安门前奔走呼号。在家乡,他开办培实学院,传播马列主义,介绍鲁迅、郭沫若的进步作品,在校内秘密建立学习马列主义小组,为革命培育人才。抗战爆发后,他同兄长孙永慈一起,到国民党郑州第一战区长官部受训,被派赴新安、陕州、洛阳等地做民运工作,后转入抗大总校晋东南一分校学习。
老三孙永宇、老四孙永宙,在大哥二哥的影响下,奔赴八路军华北抗日军政干校(华干)学习。
全家齐出征
1938年3月,孙庄窑头村孙家迎来了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司令员刘子超一行。他们肩负开辟豫北根据地、筹建抗日队伍的神圣使命。先他们回来的是孙永慈、孙永华、孙永宇、孙永宙四兄弟。
当时,一没人,二没钱,三没枪支弹药,怎样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支抗日武装呢?孙家四兄弟和牛凤英、冯棉茹两位母亲商量后,当即作出决定:倾家为国,毁家纾难,抵御外侮,满门出征。
他们卖掉县城的54间房和自家的70多亩地,用作购置枪械支援部队。捐出布匹做军装,捐出粮食做军粮,还把家里的12匹精壮骡马,送给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。
孙永宇在家门口挂起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5支队的牌子。刘子超任命孙永宇为第5支队支队长、梁毓忠任副支队长、成州任政委。孙家人积极报名,连12岁的妹妹孙永德和嫂子李士贞、李兰芬、黄玉娥(永宙未婚妻)都踊跃参加。本村的青壮年孙永增、孙永茂、孙言关、孙言禄、孙言顺等,布庄的李士钧、李嘉禾、李嘉栋、李嘉梁,仲许的王青松、王玉松等40多人,报名参加抗日队伍。此举,波及沁河两岸,河西大虹桥村绿枪会邵天福带领30多人加入第5支队,加上范离带领第3支队40多人的并入、第4支队2大队一个分队和部分“华干”学员的参加,第5支队发展到400多人。辖3个大队,梁毓忠(兼)、王树忠、邵天福分别任第1、第2、第3大队长;组建了30多人的少年抗日先锋队,孙永宙任队长,教导员聂元梓(滑县人)。
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驻在孙家,还在家里成立了被服厂。牛凤英、冯棉茹两位母亲,不顾年高体弱,忙前忙后,帮助指战员烧水做饭,缝补军衣,裁衣帮厨,腌菜储粮。冯棉茹看到刘子超指挥打仗没有表用,就把女儿永德的一块怀表送给他。
永德是少年先锋队的宣传员,演出活报剧《活捉汉奸孙介眉》《放下你的鞭子》《二小放牛郎》等。她跟三哥学枪法,跟四哥学投弹,男兵能干的事她也不示弱。刘子超夸她是“小小军中花木兰!”
英勇战敌寇
在日寇进犯、民不聊生的年代,孙家五兄妹认定: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、为人民谋太平的队伍。他们甘愿放弃北京的学业,卖掉赖以生存的祖业,跟着共产党闹革命。
“没有枪,没有炮,敌人给我们造”。永宇带领部队扒铁路,卸钢轨,拉回木栾店育英小学(临时兵工厂),从巩县请来兵工厂的师傅,造枪、造炮、造子弹,为部队赶制武器。
此时,武陟县的汉奸头目王高峰、孙介眉从修武弄来5个日本兵,逼着老百姓在家门口挂膏药旗,暗中成立了保安团。
根据上级指示,八路军386旅补充团下山锄奸,在第5支队的配合下,抓捕了王高峰、孙介眉,没收其家产,缴了保安团的枪,把粮食分给老百姓,枪械武装了游击队。
其间,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4支队队长王致中叛变投敌,刘子超命令孙永宇带第5支队利用开会之际,缴了他的枪,纯洁了部队。
随后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,对敌展开了破袭战、阻击战,反敌特、除汉奸,袭击日伪军驻地,捣毁日军坦克。一次次胜利的消息鼓舞了怀川人民抗日的决心,坚定了怀川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!
为持久抗战,第5支队奉命编入八路军赵谭支队,永宇任司令部管理股股长。为培养永宇,军区调他到“中干队”学习。永宙也因作战勇敢,提升为指导员。1940年日军大扫荡,永宙为掩护战友转移,在濮阳县徐镇八公桥中弹牺牲,英年17岁。1941年,在部队挺进鲁西南途中,永宇所部行至东明县坝头附近时,与伪军孙良成部遭遇。为掩护部队安全转移,他将文件、坐骑交给警卫员曲鸣岗(解放后任解放军某部师长),命其和部队转移,自己带两个战士掩护战友们突围,与敌人展开肉搏战,身负重伤,以身殉国,英年21岁。
2009年9月,孙永宇、孙永宙当选“3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焦作英雄模范人物”;2016年7月,被“时代丰碑”焦作英模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表彰为“时代丰碑”焦作英模人物。
青史留威名
第5支队转移太行山后,家里只有两位老母亲、永华的妻子和一个不满2岁的孩子。在白色恐怖下,他们东躲西藏,餐风露宿,惊恐度日。
孙永慈受党组织派遣,打入河南省政府,以省财政厅督导作掩护,为地下党传递情报。一天,《开封日报》刊载消息:日军的一列运粮车被八路军截获,一化名“南起解”的共产党嫌疑人被捕。这个“南起解”正是孙永慈。他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后,跟随部队渡江南下。
孙永华从抗大学习期满,被派往晋冀鲁豫边区,参加民主建政,1944年到太行八分区工作。某夜,他们在修武县孟泉村遭到日伪军袭击,因敌众我寡,撤退不及被俘。途经金陵坡一水井时,永华决心以身殉国,毅然跳入井内,日伪军随向井中开枪。因井枯无水,幸免于难。自此,他脑部受伤,组织让他到后方治病。他坚持用手中的笔创作诗歌,讴歌抗日军民取得的节节胜利,鼓舞群众斗志。
小妹孙永德(吴敏,解放后任中央情报总署保健医生),1940年10月,在“抗大一分校”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毕业后,她任太行五分区武南县妇救会的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,1942年春调林北县(今林州市)做妇女工作,同年秋到敌占区开封从事地下活动。她化名李瑞兰,以静宜女中学生作掩护,秘密发展党团组织,掩护情报站的同志,为党组织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。她还负责安排来往同志的食宿,提供工作上的方便。1945年日寇投降后,她才奉命撤回根据地。1947年,她到华北医科大学学习,在战场救护中荣立二等功。1949年,她作为部队优秀青年代表,在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。
烈士的母亲冯棉茹见识广、明事理,年轻时跟着丈夫走南闯北,中年时支持儿女们倾尽家产闹革命。家被日本鬼子烧毁后,她带着牛夫人、儿媳与不满2岁的孙子,10年逃荒无怨无悔。她曾经3次穿越封锁线,给游击队送粮食、送被服、送军火。解放后,她是生产队的“五好”社员、劳动模范。1955年,她被选为优秀军烈属代表,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接见!
![]() |
|
![]() |
焦作网免责声明: | ||||||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