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贺新花
经典山阳
想写一写位于马村区白庄村的石佛寺,这个想法已经有三年了。面对这样一座庞大的寺院,除了震撼,总感觉力有不逮,所以迟迟没有动笔。
尽管没有动笔,但我心里早就为石佛寺这篇文章草拟了题目,比较喜欢的有三个:一个是《中原圣境石佛寺》,一个是《喧嚣中偏居一隅的清静之地》,还有一个是《石佛寺的千年钟声》。打量这三个名字,仿佛都能代表石佛寺,又仿佛都不能完全代表它。最近一次去石佛寺,在楼堂殿宇间,于香雾缥缈中,我听到了持续不断的梵音,那袅袅梵音,让我的心情瞬间安静下来,也终于有了写下去的冲动。
一
听梵音时,我从来听不出具体的字词音节,只觉得它永远在重复,不急不徐,如水流动,让人心静。关于梵音,一说是佛的声音,另一说是诵经之声,还有一种说法源于“鱼山梵呗”,据说与曹植有关。
由于兄弟间的萁豆相煎,才华横溢的曹植(字子建)多次遭到迁封。魏太和三年,38岁的曹植由河南杞县迁徙山东聊城东阿,任东阿王,后封陈王,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迁封。41岁病逝后,谥号“思”,因此称“陈思王”。
陈思王经常登临封地鱼山。鱼山位于山东聊城,海拔80多米,占地1200余亩,西麓建有魏陈思王曹子建墓。
郁郁不得志的陈王,一次游鱼山时,行至僻静处,冥冥之中突然听到一种声音,如天籁般流入心底,那不是清泉在石上流,而是淘洗心灵的玉音。这玉音美妙绝伦、意境深远,让他忧愤的心情豁然舒展。他随即记录音节,撰文谱曲,分出乐章,成为“梵呗之始”。据说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,中国佛教音乐的鼻祖,东阿县境内至今仍保存着梵呗寺。
曹子建何许人也!七步成诗,过洛河留名赋,才高八斗。游鱼山留梵音,一点也不觉得诧异。“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”,这正是曹子建的“妙手偶得”。鱼山梵呗对于刚刚传入本土的佛教界无疑是一大好事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幸事。从此,佛学有了梵音。
梵音袅袅,萦绕在石佛寺的梁宇之间。听着梵音,我仿佛穿越时空,看到了石佛寺的前世今生。
石佛寺始建于后汉天福十三年(公元948年),距今已超千年。相传因寺内有一尊石佛,顾取名石佛寺,后经金大定三年、明正德十一年及清乾隆年间等几次大规模修缮扩建,名声大震,成为古山阳城方圆百里的名蓝宝刹。
二
古山阳城乃覃怀之地,河朔名邦。覃怀又称河内,位于黄河以北、太行以南的双阳之地,而石佛寺就坐落在山南水北这片狭长而富庶的土地上。
这就决定了石佛寺不同于其他寺院,其他寺院大多建在山里,与山为邻取其幽。而白庄石佛寺位于中原腹地,是藏在人间烟火里的一处幽静之所。
罗贯中在《三国演义》开篇写道:“话说天下大事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”一千多年前,大唐盛世终结,中国历史陷入大分裂时期,中原出现五代更迭,学习《历史》时反复背诵的“五代十国”在这里派上了用场,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登台,南方以及周边出现割据势力,史称“十国”。“五代十国”纷纷扰扰近百年,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,几经攻伐,建立大一统的宋王朝,中国历史从分久回归必合。
眼前的这座庙宇,始于后汉,最短命的后汉时期,竟然有人在白庄徒手创建佛寺。原来,在战火纷扰中,有人狂热于战争,有人静心于佛教的传播、寺院的建设,正是那样一个短命的王朝,仅仅存在三四年时间,却为家乡留下了这样一座历史上曾经香火鼎盛的寺院,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。
古寺千年,难抵岁月的侵蚀,战火的洗礼,雄踞一方的宝刹,最终蒙上历史的沧桑、岁月的烟尘。据《焦作市马村区志》记载,1953年,释竹斋从相国寺云游至白庄村,当时,石佛寺仅剩大殿3间、配房15间,且大多已经破烂不堪,周围30余亩空地几乎一片荒芜。
时光仿佛穿越,历史好像再次上演,又一个徒手创建寺院的人出现在千年之后,这个人就是释竹斋。
释竹斋看到残垣断壁后,他开启弘扬佛法之路,最初收弟子3人、教徒60余人,对石佛寺进行重建。经过十几年的建设,寺院渐渐恢复昔日的风采。相关史志记载,释竹斋俗名薛继缘,开封人,生于1880年,卒于1972年,享年92岁,是有史记载的首位住持。
三
首次游览石佛寺,是在一个冬日的午后,沐浴着温暖的阳光,我来到石佛寺,如约拜见法师释恒忏。
释恒忏是现任石佛寺住持。历任河南省佛教协会第五届、第六届理事,常务理事,焦作市佛教协会会长,马村区佛教协会会长,焦作市政协委员,马村区政协常委。
车过银河路,在建设东路上,就可以看见路南长长的黄色围墙,以及围墙内高大庙宇的飞檐翘角。墙外街市嘈杂,一墙之隔,佛门清净,天差地别。
山门上方,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为寺院题写的“石佛寺”匾额。穿过山门进入寺院,门口有石佛寺简介和导览图。从图上就可以看到如今寺院规模宏大,占地达40亩,五进院落,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三宝殿、藏经阁等殿宇,两侧钟楼、鼓楼、观音殿齐全。
我沿着中轴线慢慢走来,一个个大殿高大雄伟,雕梁画栋,非常壮观。东西两侧的院墙上是一个个宣传展板,展示的是佛教知识以及寺院的规章制度。寺院管理十分规范,墙上公示着从住持到各僧房管理人员的照片及职责。
拾级而上,来到卧佛殿月台,听见叮叮当当悦耳的声音,循声望去,我看见檐角有风铃在摆动,天蓝云白,铃声动听。一个女子双手合十,缓步上阶,走进大殿做法事。
在卧佛殿的东边,有一个高台阶小院,这就是方丈院。从石佛寺简介上可以知道,2004年,石佛寺被少林寺接管,成为少林寺下院。受少林寺方丈委派,释恒忏出任石佛寺第三任住持,全面主持寺院事务,这也揭开了石佛寺大规模建设的序幕。特别是近两年建成的文化长廊、天王殿、花木苑,让寺院焕然一新,重现了鼎盛时期的建筑规模。寺院多次荣获省、市、区“规范化管理宗教活动场所”“宗教工作先进单位”“先进宗教活动场所”等荣誉,可以想象释恒忏住持的呕心沥血。
释恒忏字和净,俗名许锦,汉族,1950年9月5日生于河南周口太康。1995年2月于宜阳灵山寺剃度出家。他注重佛学研究,主张“以文化人、以德润身”,弘扬佛法,普度众生。曾于2004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进修学习,历时两年,获研究生学历。
我推开方丈院的一扇木门,顿时看到了小院的清幽。屋里法师正和一位朋友喝茶聊天,见我进来,老法师以佛礼相迎,在给我准备的小紫砂杯中倒进热茶。我坐了一会儿,喝了两杯茶水,就告辞离开。怪自己愚钝,对于佛学,我始终认为高深,就像观一处风景,观不到背后的玄机。不过,有了闲暇,我还是愿意来到这里,在享受清净之余走走看看,看黄墙绿瓦,看雕梁画栋。
![]() |
![]() |
|
![]() |
焦作网免责声明: | |||||||
|
想写一写位于马村区白庄村的石佛寺,这个想法已经有三年了。面对这样一座庞大的寺院,除了震撼,总感觉力有不逮,所以迟迟没有动笔。
尽管没有动笔,但我心里早就为石佛寺这篇文章草拟了题目,比较喜欢的有三个:一个是《中原圣境石佛寺》,一个是《喧嚣中偏居一隅的清静之地》,还有一个是《石佛寺的千年钟声》。打量这三个名字,仿佛都能代表石佛寺,又仿佛都不能完全代表它。最近一次去石佛寺,在楼堂殿宇间,于香雾缥缈中,我听到了持续不断的梵音,那袅袅梵音,让我的心情瞬间安静下来,也终于有了写下去的冲动。
一
听梵音时,我从来听不出具体的字词音节,只觉得它永远在重复,不急不徐,如水流动,让人心静。关于梵音,一说是佛的声音,另一说是诵经之声,还有一种说法源于“鱼山梵呗”,据说与曹植有关。
由于兄弟间的萁豆相煎,才华横溢的曹植(字子建)多次遭到迁封。魏太和三年,38岁的曹植由河南杞县迁徙山东聊城东阿,任东阿王,后封陈王,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迁封。41岁病逝后,谥号“思”,因此称“陈思王”。
陈思王经常登临封地鱼山。鱼山位于山东聊城,海拔80多米,占地1200余亩,西麓建有魏陈思王曹子建墓。
郁郁不得志的陈王,一次游鱼山时,行至僻静处,冥冥之中突然听到一种声音,如天籁般流入心底,那不是清泉在石上流,而是淘洗心灵的玉音。这玉音美妙绝伦、意境深远,让他忧愤的心情豁然舒展。他随即记录音节,撰文谱曲,分出乐章,成为“梵呗之始”。据说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,中国佛教音乐的鼻祖,东阿县境内至今仍保存着梵呗寺。
曹子建何许人也!七步成诗,过洛河留名赋,才高八斗。游鱼山留梵音,一点也不觉得诧异。“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”,这正是曹子建的“妙手偶得”。鱼山梵呗对于刚刚传入本土的佛教界无疑是一大好事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幸事。从此,佛学有了梵音。
梵音袅袅,萦绕在石佛寺的梁宇之间。听着梵音,我仿佛穿越时空,看到了石佛寺的前世今生。
石佛寺始建于后汉天福十三年(公元948年),距今已超千年。相传因寺内有一尊石佛,顾取名石佛寺,后经金大定三年、明正德十一年及清乾隆年间等几次大规模修缮扩建,名声大震,成为古山阳城方圆百里的名蓝宝刹。
二
古山阳城乃覃怀之地,河朔名邦。覃怀又称河内,位于黄河以北、太行以南的双阳之地,而石佛寺就坐落在山南水北这片狭长而富庶的土地上。
这就决定了石佛寺不同于其他寺院,其他寺院大多建在山里,与山为邻取其幽。而白庄石佛寺位于中原腹地,是藏在人间烟火里的一处幽静之所。
罗贯中在《三国演义》开篇写道:“话说天下大事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”一千多年前,大唐盛世终结,中国历史陷入大分裂时期,中原出现五代更迭,学习《历史》时反复背诵的“五代十国”在这里派上了用场,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登台,南方以及周边出现割据势力,史称“十国”。“五代十国”纷纷扰扰近百年,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,几经攻伐,建立大一统的宋王朝,中国历史从分久回归必合。
眼前的这座庙宇,始于后汉,最短命的后汉时期,竟然有人在白庄徒手创建佛寺。原来,在战火纷扰中,有人狂热于战争,有人静心于佛教的传播、寺院的建设,正是那样一个短命的王朝,仅仅存在三四年时间,却为家乡留下了这样一座历史上曾经香火鼎盛的寺院,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。
古寺千年,难抵岁月的侵蚀,战火的洗礼,雄踞一方的宝刹,最终蒙上历史的沧桑、岁月的烟尘。据《焦作市马村区志》记载,1953年,释竹斋从相国寺云游至白庄村,当时,石佛寺仅剩大殿3间、配房15间,且大多已经破烂不堪,周围30余亩空地几乎一片荒芜。
时光仿佛穿越,历史好像再次上演,又一个徒手创建寺院的人出现在千年之后,这个人就是释竹斋。
释竹斋看到残垣断壁后,他开启弘扬佛法之路,最初收弟子3人、教徒60余人,对石佛寺进行重建。经过十几年的建设,寺院渐渐恢复昔日的风采。相关史志记载,释竹斋俗名薛继缘,开封人,生于1880年,卒于1972年,享年92岁,是有史记载的首位住持。
三
首次游览石佛寺,是在一个冬日的午后,沐浴着温暖的阳光,我来到石佛寺,如约拜见法师释恒忏。
释恒忏是现任石佛寺住持。历任河南省佛教协会第五届、第六届理事,常务理事,焦作市佛教协会会长,马村区佛教协会会长,焦作市政协委员,马村区政协常委。
车过银河路,在建设东路上,就可以看见路南长长的黄色围墙,以及围墙内高大庙宇的飞檐翘角。墙外街市嘈杂,一墙之隔,佛门清净,天差地别。
山门上方,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为寺院题写的“石佛寺”匾额。穿过山门进入寺院,门口有石佛寺简介和导览图。从图上就可以看到如今寺院规模宏大,占地达40亩,五进院落,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三宝殿、藏经阁等殿宇,两侧钟楼、鼓楼、观音殿齐全。
我沿着中轴线慢慢走来,一个个大殿高大雄伟,雕梁画栋,非常壮观。东西两侧的院墙上是一个个宣传展板,展示的是佛教知识以及寺院的规章制度。寺院管理十分规范,墙上公示着从住持到各僧房管理人员的照片及职责。
拾级而上,来到卧佛殿月台,听见叮叮当当悦耳的声音,循声望去,我看见檐角有风铃在摆动,天蓝云白,铃声动听。一个女子双手合十,缓步上阶,走进大殿做法事。
在卧佛殿的东边,有一个高台阶小院,这就是方丈院。从石佛寺简介上可以知道,2004年,石佛寺被少林寺接管,成为少林寺下院。受少林寺方丈委派,释恒忏出任石佛寺第三任住持,全面主持寺院事务,这也揭开了石佛寺大规模建设的序幕。特别是近两年建成的文化长廊、天王殿、花木苑,让寺院焕然一新,重现了鼎盛时期的建筑规模。寺院多次荣获省、市、区“规范化管理宗教活动场所”“宗教工作先进单位”“先进宗教活动场所”等荣誉,可以想象释恒忏住持的呕心沥血。
释恒忏字和净,俗名许锦,汉族,1950年9月5日生于河南周口太康。1995年2月于宜阳灵山寺剃度出家。他注重佛学研究,主张“以文化人、以德润身”,弘扬佛法,普度众生。曾于2004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进修学习,历时两年,获研究生学历。
我推开方丈院的一扇木门,顿时看到了小院的清幽。屋里法师正和一位朋友喝茶聊天,见我进来,老法师以佛礼相迎,在给我准备的小紫砂杯中倒进热茶。我坐了一会儿,喝了两杯茶水,就告辞离开。怪自己愚钝,对于佛学,我始终认为高深,就像观一处风景,观不到背后的玄机。不过,有了闲暇,我还是愿意来到这里,在享受清净之余走走看看,看黄墙绿瓦,看雕梁画栋。
![]() |
|
![]() |
焦作网免责声明: | |||||||
|
|
|